印后加工是印刷品完美体现的重要环节。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衡量印刷企业综合水准的高低,有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标准,即看它的印后加工能力如何。
印后加工投资论
如果把印刷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为印前、印刷、印后三大环节,那么,印后不仅占三分之一强,而且印后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前两道工序。从国际与国内部分地区的印刷业发展趋势来看,印后的春天就要来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还要迅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考一下每年我们引进多少台印刷机,那么,应该有多少台折页机来与之匹配,才能使其完全发挥作用呢?然而现实中,印后领域的发展往往被忽略,使其滞后于印前和印刷领域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引用两个时髦的理论对此进行理性的分析。
一、木桶理论 这是管理学的一个经典理论。盛水的木桶用一块块木板钉联而成,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相反,最短的那块决定了最终的盛水量。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印刷领域,那么印后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即使印前和印刷设备配置再高,如果印后技术和设备跟不上,仍以手工为主,则企业的产能仅仅是印后所能承受的那么多。打个比方,就象穿一身名牌西服的绅士,衬衫和领带却是皱巴巴的,整体效果大跌。我们常见的印后加工车间的工作状况与印前和印刷车间总是有着天壤之别。
二、不对称攻击理论 不对称攻击理论的精髓就是以小搏大,同样可以应用到印刷投资上。试想,如果将500万元投资在印刷上,也许并不能获得显著的效益,因为你有的别人也有,可能比你的还好。但是,如果将资金投入到印后,就不需要承担这么高的成本和风险。实际上,港台地区的许多知名印刷企业就是从印后起步的。
投资导向
裁切和折页是书刊印刷最基本的印后环节,让我们先从其中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入手。
一、裁切 印刷厂的裁切工序中,通常是一人负责上纸、卸纸,一人负责切纸操作。暂且不论裁切精度和劳动强度如何,在整个切纸流程中,除去装纸、码齐、卸纸等所占用的时间,有效裁切时间还不到20%,可见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辅助工作上,“昂贵”设备的利用率下降。
对此,设备制造商其实早就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全球最著名的切纸机制造商波拉公司,提供从上纸、闯纸、裁切到卸纸、码齐等各个工序的全面解决方案——波拉裁切系统2。该系统可将有效裁切时间提高到80%,也就是说一套系统可接近4台单刀设备的生产效率。而且,切白料时,自动堆叠机可将纸张自动堆码整齐,直接上机印刷,省去了再堆料的过程,整个操作过程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上海某印刷企业曾同时安装了近20套波拉系统2。同样,对切纸工位的一些细节进行改进,如略微扩大侧台,看似不起眼,却能使产能迅速提高。
二、折页 折页是书刊印后装订的重要工序,对印刷成品的品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台崭新的斯塔尔折页机在实际生产中,速度始终不超过1万次/小时,与其正常开机速度相差甚远。车间主管对此极为困惑,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这台斯塔尔折页机的收纸装置是最普通的配置,由一人操作,若提高速度就来不及收帖,于是,员工在操作中采取了降低速度的消极办法。其实,如果我们给折页机配上带堆积的收纸部分,折页效率即可显著提高;如果在收纸部分再增加压平功能,对提高下一道工序(锁线、胶订、骑马订等)的产能,降低损耗等,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折高定量的纸张(尤其是深颜色封面),容易出现爆边现象。通常,企业往往先进行模切,再经过人工折页和下一道加工。这样一来,不但质量控制点多,损耗大,而且生产周期得不到保证。其实,我们只要在折页机上加装一个宽压痕(预压痕)装置,一切麻烦都可以迎刃而解。
折页远不只是众所周知的那些折16P或32P的简单功能,斯塔尔折页机还提供许多配置供用户选择,不仅有KH(书版折页为主)和TH(万能折)两款设备,还有关门折、联机喷胶、撕裂型切割、开窗打孔,甚至还可增加联机贴卡、喷墨打印等功能。以喷胶为例,它非常适于商品广告及DM产品的制作,折页、喷胶可一次完成。更短的生产周期,更低的成本损耗,使印刷厂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印后工序中仅略加投资,即可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我们还可以从管理、生产、投资等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会发现更多市场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