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当加入1:1稀料后为100秒/25℃;
(4)当加至1:2的稀料后粘度为57秒/25℃;
(5)当加至1:3的稀料后为38秒/25℃·涂-4杯;
(6)当加至1:4的稀释后为23秒/25℃·涂-4杯。
而在测试苏南一油墨厂的黄色油墨:
(1)一涂-4杯油墨净重94.3g;
(2)油墨粘度指标为67秒/25℃·涂-4杯;
(3)当加入1:1稀料后为54秒/25℃;
(4)当加至1:2的稀料后粘度为42秒/25℃;
(5)当加至1:3的稀料后为31秒/25℃·涂-4杯;
(6)当加至1:4的稀释后为22秒/25℃·涂-4杯。
笔者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相同的比对,结果是,后者尽管在粘度指标上处于劣势(而当在加至1:4稀料确与前者接近),而在印刷结束后,其印刷
出的数量却高于前者近7%之多。
用粘度表象不能说明粘度大的就一定会在印刷后的数量大。事实证明,为包装印刷企业不仅要求油墨的提供者,要有一定的粘度范围,更不要将通常的油墨稠度或浓度判断为粘度,我们所指的粘度,仅指动力粘度而言,说白了,留在承印物的墨膜不是溶剂,而是树脂和颜、填料。一句话,求质只能证实品质,而求量则能有效地控制印刷
生产成本。
当然在探讨粘性时,我们更应注重油墨的颜色之间的相互粘性关系,一般而论,后一色墨的粘性不能大于前一色,否则会把印刷上的前一个色墨拉下来(常称为染色等故障)。为了预防上述故障,包装印刷操作者在添加油墨稀料时,尽可能将先行印刷的油墨体系中加入更多地真溶剂,而后边印刷的油墨体系加入更多地稀释剂为宜。
粘性的一般学说
包装印刷油墨的粘性学说,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之后从积累中总结出了与油墨粘度的不同区别。在理论上讲印刷
油墨的粘性不仅所用油墨粘度的性质,而且也会有固体的弹性破裂特性。
通过在粘性的含义和认定条件,使我们看到了粘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情况,它与弹性、粘附性能以及表面张力等因素均有关,更与包装印刷的适应性有关联。我们对粘性系数与油墨对塑料、纸张、金属油墨的粘性必须低于临界点,否则该速度下就会发生糊版或拉纸、毛网目化等现象。如果印刷条件允许,则油墨的粘性应当越高越好,这样印刷品才能网点清晰、完整,印刷油墨中就能多加稀料或调墨油从而提高印刷
制品的数量。
我们知道,如果油墨的套印性不好,则印迹就不会平整,甚至能把先印的油墨墨膜拉下来。所以,油墨要具有良好的套印性,每一层油墨墨膜必须具有抗分离(粘性)作用。
因为粘性与粘度所不同的是:粘度是分子内部的阻抗,而粘性则与油墨墨膜的分离比例有关,一般来说,粘度与粘性是成正比的的学说是——油墨的粘度越大,则其粘性亦越大,但也不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