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tags E-mail:jyprinting@gmail.com skype tags skype: printing-in-china
 
金印集团国际印刷有限公司
二十年印刷生产,专注高端印刷
 
首 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展示 |  印刷自助报价 |  印刷资讯 |  2013年挂历台历 |  常规报价 |  联系我们
 
栏目分类
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印刷资讯
2013年挂历台历
常规报价
 

深圳印刷资讯 >> 资讯详细信息

   
复杂而艰巨的纸张印刷适性研究 浏览次数: 4102

 

“纸张印刷适性检测”, 简称 PPT(Paper Printability Test), 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导的一个测评项目。经过两年多严谨的检测研究工作, 已经在出版、造纸行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逐渐成为连接出版、印刷、造纸行业的桥梁,成为为科研和市场服务且被普遍看好的项目。

    印刷用纸即使质量比较差,它所影响的也主要是印刷效果,即视觉形象,一般不会伤及人身,这点和月饼、洗衣粉等日用消费品不同。所以对印刷用纸的检测不可能期待引起一般公众的注意,关心它的只是出版商和印刷商,以及纸张的制造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小范围人群。但无论检测什么,像专业、规范、客观、公正这些要素都不能少,至于权威与否,则是公论,不是检测者可以自己标榜的。

    实验要谨慎地避开常识

    2005 年12月做的”纸张印刷适性检测”(简称PPT),其实验设计经过了重大的调整,实质性的调整有两点:第一,对纸张印刷适性的最终评判以纯目测为准,技术数据仅作为附录列出;第二,对目测效果最好和最差的纸张做后续的实验室检测。

    以前的做法是,将带有实验室数据、印刷数据的印刷样品送给专家评判,专家的意见是目测各种数据的综合判断。现在的做法是,专家做目测评判之前,不接触任何数据,没有任何干扰,仅仅凭视觉效果做定论,根据定论再决定哪些纸张继续做实验室的检测。因为我们已经认定,独立的、纯粹的经验判断对PPT是最重要的。

    印刷适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正如一位印刷界前辈感叹的:印刷适性到现在还是说不清的问题,就是因为影响印刷效果的因素太多,人员、设备、材料、工艺、环境等各种因素排列组合起来,一定是个复杂的体系。PPT的设想是对其中纸张的因素做研究,方法是将不同性能的纸张与稳定的印刷工艺相结合,比较他们各自印刷效果的差异,然后再反推纸张的各种性能对印刷效果的影响程度。按照这样的思路,参加检测的纸张的性能是固定的,但其价值是待定的,有待考察的。从逻辑上说,待定的因素不应参与对自身的评价。比如,要确定纸张白度对印刷效果的影响程度,就不能用我们关于白度的知识来评判,而要看白度和印刷效果的相关性有多高。如此,一个独立于任何既往常识的目测判断,就是惟一可信的参照了。

    理论来源于经验(或实践),理论通过与经验的反复校正,才能接近正确,古往今来无一例外。PPT就是要通过这个互校的过程,得到对纸张印刷适性的解释。我们要谨慎地避开常识,避开以往的成见,结合前辈智慧与劳动的成果,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PPT,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孤立的因素与组合的系统

    在我们完成了目测、公布了检测结果之后,对纸张的检测研究还要继续。

    2006年1月,我们将本次PPT印刷效果最好和最差的20种纸送到实验室做检测,结果,以往综合评价与技术数据之间较多的一致性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某种混乱。

    我们的常识以什么为好呢?是实地密度高,K值高,透印密度低,网点增大小,吸墨性低(对非涂布纸而言),表面强度高,表面粗糙度(PPS)低。我们在表格中看到了什么呢?在21组指标中,除了有3组的“实地密度”、轻型纸的“吸墨性”和“PPS”显示了与印刷效果的一致性,其余16组均与印刷效果的排序不一致,甚至没有规律性。

    科研就要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对这个结果,我首先不怀疑目测印刷效果的排名,因为那是专家们经过慎重比较,达成一致而确定下来的;其次我也不怀疑单个技术指标常识的有效性,因为那是把某个指标加以孤立研究得出的结论。问题出在哪?经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出在纸张性能的组合与匹配上,就像中医开方,同是那几味药,剂量不同则疗效殊异。在一个组合的系统中,原来孤立因素的规律会让位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比如不是K值越高印刷效果就越好,K 值的作用也许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大,它可能会被某些更强势的因素所遮蔽,至于哪些因素强、哪些因素弱,这正是PPT要加以研究的。归根到底,作为科研的PPT,是一种相关性研究,而不是判决性研究。

    从上面的数据关系来看,各种纸张的印刷密度保持了与印刷效果的高相关性,基本不被其他因素干扰,说明把油墨更多地留驻在纸张表面,增加墨层厚度,是提高纸张印刷适性的重要着眼点,是一个强势因素;对于表面相对粗糙的轻型纸来说,通过降低吸墨性和粗糙度来提高印刷密度,可能是有效的途径,这与我们认识的轻型纸的一般特点是吻合的。至于那些显得混乱无序的数据,我认为没有规律,只是表面现象,是数据积累不足造成的,一些隐性的规律通过多做实验,反复分析比较,是可以用统计归纳得到的,没有量就没有质。当然,项目组也需要谨慎地检查在实验条件控制等方面是否有失控的因素,根据数据进一步研究实验的设计,以便找到明确的线索深入下去。这里拿出的数据,正好显示了印刷适性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标还在远方。
   

(来自printing-in-china.net,摘自中国印刷)
相关链接
  • 纸张的重量与令数对照表
  • 纸包装印刷新技术
  • 纸张常识
  • 纸张种类
  • 印刷常用纸张用途、品种及规格(三)
  • 精装书印刷 | Books Printing | printing-in-china | Exhibition Printing | Label Printing | Box Printing |
    金印集团国际印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2005-2012 www.jhycp.com